美美配资
作者丨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 Midjourney
刘强东旗下的企业电商公司要在港股上市了,他即将再收获一个 IPO。
近日,京东工业递交了招股书,这是家被称为"企业电商平台"的公司。普通消费者在京东买手机、电视等,而企业在京东工业购买轴承、电钻、工业清洗剂、金属加工件等。
目前,刘强东旗下拥有 4 家上市公司,包括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和德邦股份。另外,京东旗下的达达集团曾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完成私有化退市。
起先,京东工业是京东的一个业务部门,随后被拆分独立运行。按照 2023 年最后一轮融资,京东工业的估值已达 67 亿美元(近 500 亿元)。外部投资机构包括了红杉中国、纪源资本,也包括了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阿联酋上市公司国际控股公司(International Holding Company)和瑞典投资机构 EQT AB 旗下基金。
由此看来,刘强东正在打造一个横跨健康、物流、电商、工业等领域的上市集团。看起来十分多元化,然而刘强东认为,这都是围绕供应链而展开的。
打造企业版京东
京东工业最早起始于 2013 年。那时,京东刚成立企业业务,包括企业采购和供应链管理。
到了 2017 年,京东将工业业务作为独立业务进行运营,并更名为"京东工业"。仅过一年,这项业务成为 JD.com 的一级品类,获得 JD.com 首页入口位置。
京东工业主要提供防护眼镜、安全帽等安防用品,工业脚轮、金属存储箱等搬运存储用品美美配资,铁铲、管道疏通机等清洁用品,电线电缆工控设备等。
不过,京东工业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品类扩张,而是聚焦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方面。除了提供供应链管理技术外,京东工业也以自营模式为主。
京东工业运用其平台及技术,将企业工业品采购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改造。通过整合各种工业品品牌和供应商,可提供极其丰富的工业品 SKU,再运用采购管理软件(如京东工采),帮助企业进行线上选品、审批、下单、支付、报销等操作。
对于重点客户,京东工业可采取上述做法,这些客户通过 API 接口或云端部署,做专属数字化采购系统,购买商品。对于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他们可通过京东商城内的"京东五金城"和"京东工业汇"采购。
目前,京东工业能提供 80 个产品类别,大约 8110 万个 SKU,服务了 1.11 万个重点客户,其中 60% 是中国《财富》500 强企业及 40% 的在华全球《财富》500 强企业。
近三年来,京东工业的交易规模已超 200 亿元,2024 年交易额 288 亿元。此外,2024 年营业收入为 204 亿元,2025 年上半年收入达到 103 亿元。
从商业模式而言,京东工业采取了自营模式、平台模式和服务模式这三种方案。
其中自营模式的收入居多。该模式像京东商城的京东自营店,京东工业从品牌方采购货物,存入仓库,售卖给企业客户,获得差价。2024 年,京东工业的商品销售收入为 191.7 亿元,占整体收入 94.0%。
平台模式是邀请第三方卖家入驻平台,直接服务企业客户,京东工业从中获取交易佣金、平台使用费和广告费。
服务模式是指京东为客户定制采购系统、仓储管理服务,收取技术服务费。
虽然商品销售收入高美美配资,但是毛利率较低。招股书显示,商品销售的毛利维持在 10% 左右,相反来自服务收入的毛利率可达 90%。
到了 2023 年,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利润转正。2022 年 ~2024 年,该指标分别为 -12.7 亿、480 万和 7.62 亿元。
引入多家外部投资机构
京东工业并非仅仅由京东完全孵化,发展过程中也引入外部投资人。
2020 年,京东工业引入第一轮外部投资方,纪源资本、红杉中国、新犁资本、微光创投等共同投资了大约 2.5 亿美元。
到了 2020 年末,京东工业紧接着完成了 A1 轮融资。该轮融资主要以嘉实投资入股 1 亿美金,老股东纪源资本跟投了 500 多万美元。
在 2023 年 B 轮融资中,京东工业更多引入了中东资本,包括了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和阿联酋上市公司国际控股公司。两家中东分别向京东工业投资 1 亿美金,老股东红杉中国也投资 1 亿美金。这轮投资后,京东工业的估值就达到 67 亿美元,是三年前的三倍。
在这些外部股东中,纪源资本占股比例 4.7%,而红杉中国占股不到 2%。纪源资本成为京东工业最大的外部股东。
根据招股书,纪源资本累计向京东工业投资 1.15 亿美元。按照 B 轮投后估值,纪源资本的股权价值已超过 3 亿美元,浮盈近 2 亿美元。
从京东工业的整体股权机构看,刘强东通过京东集团、Max I&P Limited 等实体,合计控制了 82.5% 的股份。纪源资本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 4.7%。嘉实投资、阿联酋国际控股公司、穆巴达拉投资、红杉中国分别占股 2.4%、1.8%、1.8% 和 1.4%。
京东工业并非首次递表港股 IPO,早在 2023 年,它就尝试冲刺港股 IPO。
京东计划通过本次 IPO 募集 5 亿美元,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强工业供应能力、跨地域的业务扩张、战略投资及收购等。
打造 7 家千亿市值公司
京东工业 CEO 宋春正曾表示,工业制造领域的数字化相对缓慢,其中一大原因在于生产制造场景中,其中的采购链条不够通畅,工业品长尾商品多,非标品种种类多,价格不透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家大型企业动辄 10 万级 SKU,上千家供应商,流程环节多。"宋春正提到。京东工业正是涉及这方面的供应链数字化。
京东工业和京东旗下的其他公司都能产生较好的协同。比如,客户从京东工业采购的商品,可依托于京东庞大的物流网络,包括前置仓、区域中心仓等,为这些客户提供快捷而高效地物流服务。
在京东成立 20 周年大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在内部信中提出了" 35711 "战略愿景,其中的" 7 "就是" 7 家从 0 做起市值不低于 1000 亿的上市公司。"
目前,京东已有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 4 个 IPO,不过,达达集团已于近期完成了私有化退市,不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其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德邦股份则是被京东在 2022 年收购,并非从 0 做起。
京东集团和京东健康的最新市值分别超过 3500 亿港元和 2000 亿港元,而京东物流的市值为 800 多亿港元。仅仅从京东的这一战略愿景而言,京东工业冲刺港股 IPO,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东集团自 2007 年开始自建物流,并成立京东物流,此后,京东金融、京东工业、京东健康、京东产发陆续成立。
"京东集团的所有业务都围绕着‘供应链’展开,如果和供应链无关,我从来不碰。"刘强东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表示:"现在做的几乎所有业务,100% 都围绕供应链来展开。"
本次,京东工业冲击港股 IPO,也是刘强东围绕企业供应链的一次重大布局。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美美配资,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editor@cyzone.cn。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